費欽的畫,屬于令人
過目難忘的那一類
他那刀刻斧劈似的筆觸,
倒有些近乎寫意的味道。
可人物的神情神態(tài),
卻絲毫不見馬虎。
所有人都目光炯炯,
帶著時代賦予的鮮活
氣息望著你。
即便是畫的墨西哥、印第安人,
也總帶著一股鮮活的俄羅斯勁頭:
那是民族所賦予的瀟灑、
厚重、粗獷、自豪。
他從不盲目崇拜和模仿別人,
也不參與
任何藝術(shù)流派和組織;
他的創(chuàng)作不僅在人物肖像、
素描、人體、風景、靜物方面
展現(xiàn)出大師的風范。
而且在建筑、雕塑、
版畫、木刻及陶瓷方面
也展露出不凡的才華。
即使許多年后的今天,
當我們把美術(shù)史上的
所有優(yōu)秀素描作品
在腦海中粗略過一遍之后。
你仍會發(fā)現(xiàn)深深地
留在自己的印象中的,
也還會有他的素描。
都說西方人撰寫的藝術(shù)史
對于俄羅斯總是令人吃驚的忽視,
但費欽不只在西方,
就是在俄羅斯也一度聲名寂寂,
鮮有研究。
但好的藝術(shù)總是難掩光華的,
總有那些俄羅斯籍藝術(shù)家們做出
的貢獻令人無法或明或暗的抹殺,
他們占據(jù)了繪畫從古典
走向現(xiàn)代的兩端。
從巡回展覽畫派的列賓、
蘇里柯夫等人,
直至現(xiàn)代藝術(shù)的開端夏加爾、
馬列維奇、康定斯基。
而這兩大截然不同類型的
藝術(shù)家卻又令人驚異的
處于同一個時代。而費欽便屬于
這其中 被遺忘了的星。
尼古拉·費欽(1881-1955)
他是一位俄裔美籍畫家,
列賓的學生,
一個身在異國的孤獨破壁者。
不一樣的童年
傍著伏爾加河畔,
有個城市叫喀山,
喀山有個很有趣的小名
——煮鍋。
然而,這個叫煮鍋的地方,
一點也不像蒸煮的熱鍋,
它冬天比莫斯科更冷。
費欽出生在這里,
三歲時被凍出一場大感冒,
因此患上了大腦炎,
但沒留下什么后遺癥。
好在煮鍋夏天溫潤干燥。
費欽的父親是位快樂的
木雕工和鍍金匠。
在一個木雕鍍金包工隊工作。
他會在天氣好的時候,
帶著童年的費欣,
一起跟包工隊,
到遠近不同的地方闖蕩。
整個包工隊的人都
很單純快樂,
都是憑手藝吃飯的
善良藝人。
他們手藝精湛,
替教堂裝修圣像和壁畫,
完成那里的雕刻工作。
費欽跟著他們走遍了
伏爾加沿岸的市鎮(zhèn)和農(nóng)莊,
他深深地熱愛著那里的人民、
湖泊和森林。
菲欽-我的父親-162×96-1918
開明快活的父親,
是費欽的啟蒙老師,
父親知道兒子得過大腦炎,
不能過多用腦。
他便極力贊賞兒子的
繪畫和木雕手藝。
一心想讓兒子跟圣像畫師學藝,
不用費勁去搞什么學術(shù),
當個好藝人就行了。
費欽的童年和少年,
過得明亮柔軟,豐富多彩,
充滿著愛、快樂和創(chuàng)造。
他始終是個內(nèi)心豐富柔軟的畫家,
費欽繼承了父親的高情商,
他從小受別人的愛和鼓勵,
長大了也會鼓勵別人。
童年的快樂生活最終都被
他畫進了列賓美院的畢業(yè)創(chuàng)作,
《菜娥—卷心菜收獲的季節(jié)》
這幅大型風俗畫表現(xiàn)
初秋的一群婦女們,在卷心菜
收割的季節(jié)中勞動的場景。
整幅畫面人物生動自然,
濃重的色彩、奔放的筆觸、
以及費欽標志性的,特殊的肌理效果,
使得畫面極具張力與美感。
畫面中的快樂氛圍,
是顯而易見的。
年輕時代的追求
費欽在20歲這個最好的年紀,
進入了列賓美術(shù)學院做旁聽生。
費欽受到了列賓的精心培養(yǎng)
和特別關(guān)照,偶像的溫暖體貼
讓他的感激之情難以言表。
在學院就讀的8年里,
費欽成就非凡,幾十幅素描寫生
和小油畫作品參加了展覽
或被雜志發(fā)表。
他對于油畫的藝術(shù)追求
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
一、色彩的和諧鮮明和濃重厚實;
二、個人化的表現(xiàn)技巧。
這種追求也是他
一生為之努力的方向。
在題材的選擇上,
他放棄了導師希望他往
歷史畫方面發(fā)展的想法。
而選擇了對肖像畫
和風俗畫的研究,
從此再也沒有改變過。
1908年在慕尼黑國際博覽會上獲得了小金獎。
這種傾向,使他成名的
第—件肖像畫作品《紫衣夫人》
中便可發(fā)現(xiàn)端倪。
1914年費欣創(chuàng)作了
《瓦麗雅·阿多拉斯特卡婭肖像》,
潔凈珍珠般的色彩,
完美的現(xiàn)實主義形式
都表現(xiàn)在這幅作品里。
作品畫得柔和、精練、和諧,
就其藝術(shù)性而言
完全可以和列賓的《蜻蜒》、
謝洛夫的《少女和桃子》相媲美。
杰出的教師生涯
當費欽從列賓美院畢業(yè),
開始在喀山美術(shù)學校成了別人的
老師時,他做得不比父親和
列賓的行為差多少。
他教學很認真,
上課時穿得樸素繁潔,
嘴里經(jīng)常叼著一支雪茄,
默默地從一個畫架走到
另—個畫架旁。
特別專致地觀察每個
學生的習作。
哪位學生畫得好,
他就會靠過去,對他說:
“您的畫,依我看,很不錯?!?
然后便拿起鉛筆和畫筆
熱情嚴肅地修改畫面。
先認可、鼓勵,后糾正,
這是一名老師最基本也
最高級的煉金之術(shù)。
他對學生傾囊而授,
表現(xiàn)得單純又溫暖,
常把自己的畫架和學生們
的擺在一起,與學生一起畫模特兒,
便于直觀有效地示范。
晚上大家坐在畫室里,
費欽就像換了個人,
他與朋友和學生們熱情
地高談闊論。
說著名畫家克拉姆斯克依、
列賓、謝洛夫,
談起西方畫家荷爾拜因、
倫勃朗……
費欽這樣和他的學生談現(xiàn)代派:
“你們不要聽他們的,
不要離開自己正確的道路。
那一套是趕時髦的東西,
今天穿窄裙,過幾天又要穿肥大的,
你們不要學這個,
這是把自己引向虛偽的道路?!?
遇人不淑的中年
然而,一個高情商的繪畫天才、
好老師,永遠成不了
一個善于交際的世故之人。
所以,費欽不應該
糊里糊涂地離開祖國,
去向遙遠而陌生的美利堅。
究其原因,
費欽一生栽到了
遇人不淑上。
1913年在喀山時,
他娶了一位喀山富豪的女兒
亞歷山德拉為妻。
菲欽-菲欽的妻子和女兒伊雅-69.2×61.6-布面油畫-1922
翌年便生下了
他們的女兒伊雅。
菲欽-著農(nóng)家短衫的伊雅-63.5×50.8-布面油畫-1933
漸漸長大的孩子
使費欽感受到家庭的溫馨,
孩子天使般的笑靨動人可愛,
也激發(fā)了他更多的創(chuàng)作激情。
初時也過得不錯。
但妻子在喀山就與美國
煤炭大王斯梯馬爾,
有了莫名的聯(lián)系。
就在這期間,大饑荒發(fā)生了,
而他又得了斑疹傷寒病,
肺結(jié)核也加重了。
所有這一切迫使他變得消沉,
在友人和妻子的勸說下,
他同意了移民到紐約。
剛到紐約,他就被告知,
妻子讓全家陷入殘酷的債務中去了。
于是在中央公園的小屋里蝸居。
整整奮斗四年,
他才從債務的重壓之中解脫了出來。
在紐約那震耳欲聾的嘈雜聲中,
這個天才畫家常常茫然發(fā)呆。
他受聘在紐約藝術(shù)學院教授繪畫,
因不適應環(huán)境,
僅支撐了一個月就放棄了。
1926年費欽肺病發(fā)作,
遷居到美國西部小城達奧斯。
也就是這一年,在俄國,
費欽的導師列賓也在懷念他,
在回答誰是當代最天才的畫家時,
列賓毫不猶豫地說:“費欽!”
遷到達奧斯之后,
對于讓他陷入不幸的妻子,
這個心地單純又柔軟有愛的男人,
這個天賦奇高又勤奮的畫家,
原諒了妻子。
然而不安分的女人,
心比蒲公英還輕浮。事隔10年,
妻子又被一個詩人勾引,
她夢想自己能成為一個作家,
與一個20多歲的人同居。
妻子拋棄了費欽
和女兒重建了新的家庭。
因為憂愁,
歷來有一夜白頭的說法,
那么,費欽一定是
這種故事的最好證明。
因為在變故中,
費欽以極短的時間老了不止10歲。
他面色上突然增加了那么
厚重的滄桑感。
他不想在原地被壓抑成瘋子,
決定換個環(huán)境,
于是他和女兒遷居到
加利福尼亞。
在二戰(zhàn)來臨之前,
他帶著女兒作了一次亞洲旅行。
旅行實在是個治愈
心靈的好法子。
不論是在旅途中還是在加利福尼亞,
或是在達奧斯山和印第安人在一起。
費欽都創(chuàng)作了許多美妙的油畫
肖像和風景。
其實,成功一直陪伴著他,
他的作品在社會引起了
強烈的反響。
美國人在報刊上這樣寫道:
如果你們想看到奇跡,
那就到費欽的展覽會去吧。
但再大的成功,
也讓費欽停止不了思念祖國。
思念他的伏爾加河,
思念他的出生地,
思念他的美好時光,
思念他的導師和學生,
思念他熟悉得
像母親一樣的祖國氛圍。
異域的破壁者
他的畫技,
一直飛翔著高歌前進,
展現(xiàn)了一個偉大
畫家的驚人天賦。
然而,他對祖國的
思念卻一直匍匐著,
扎在心底盤根錯節(jié)永不停歇,
在他心中,
喀山的炊煙最美,
擦上一層就是仙境。
他不喜歡用單一的藝術(shù)
表現(xiàn)手法。
那散發(fā)著光彩的繪畫,
帶有激情短促的筆觸、
多層次粗糙的表面、
是他長期藝術(shù)積累的結(jié)晶。
一旦需要他就采用透明顏色
調(diào)整色調(diào)的辦法。
他用一層薄薄的顏色
罩在另一層上,
這個技法并不比17世紀
西方人遜色。
特別欣賞的是費欽的
油畫采用的是直接畫法,
畫布底子做得很好。
布對油的吸收性很強,
這樣一來油畫就干得快。
費欽畫畫多先畫素描小稿,
然后上色做稿樣布局,
確認后再制作成 巨幅
大型油畫。
這種嚴格的繪畫步驟
來自于傳統(tǒng)的列賓美術(shù)學院。
他很擅長用刀刮和大筆觸
結(jié)合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
給人暢快淋漓之美感。
有時他用寬闊的筆觸,
利用白畫布的亮光和特點畫畫。
他善于探索白色和黑色
的細微差別,
他喜歡使用“調(diào)色板加
畫刀”的技術(shù)。
縱觀費欽一生,
他對油畫情有獨鐘,
繪畫藝術(shù)里不自覺融入了
俄羅斯民族情感。
延承了俄羅斯人民的熱情和樸實,
那引人入勝的情感力量,
就源于從小生長于此的
俄羅斯民族情感的影響
生動富有激情的筆觸
奔放、濃郁、絢爛的色彩
造就的人物散發(fā)出內(nèi)在美感
人們總會被這種真誠美所打動。
費欽是偉大的,
他把人類樸實純真的心靈,
通過自己特有的菲欽式
繪畫技法表達了出來。
他的生命整個和靈魂
譜寫了一首首表現(xiàn)勞動人民
純樸感情的藝術(shù)之歌。
1946年二戰(zhàn)結(jié)束后,
他一直想知道自己祖國
是如何重建新生活的。
他在信中寫道:
你們大家在我的祖國
完成了最偉大的功績,
為此贊美和榮譽是歸于你們的。
他對自己走過的道路下了
這樣的結(jié)論:“搞藝術(shù)的人
不能離開自己的祖國,
不管在任何情況下。
一個人的整個精神基礎(chǔ)
在兒童時代開始奠定,
并和周圍環(huán)境一起成長
直到老死。
在異國他鄉(xiāng)你
只是肉體上的存在,
因為經(jīng)常處于孤獨中的人
不能理解生活的意義?!?
沒錯,他的精神基礎(chǔ)
就是從童年奠定的,
因為活在愛里,他從小就有
美好鮮明的座標。
后面的多少磨難,
都不能改變他的心性,
這一切,在他的作品里
一一展現(xiàn)。
他的用筆,
散發(fā)著極為清潤的光彩,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金如錫,
一天比一天的生動鮮亮,
生機勃勃。
被人遺忘的那顆星
費欽遷居到達奧斯以后
對美國印地安人
與這里的風景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
達奧斯在海拔4011公尺的惠勒峰下,
常年可見山頂覆蓋著白雪,
山下氣候溫暖,森林綿延,
湖泊清澈,作物豐盈。
巨大盆地披覆著綠色牧草。
費欽有心在這片美麗的
土地上度過余生。
他在圣彼得堡修習
過建筑設(shè)計和劇院設(shè)計。
他決定為自己建筑一棟完美
的居屋與畫室。
費欽開始了十分忙碌的生活,
每天他花一定的時間畫畫,
然后就營建他的房子。
他的設(shè)計揉合了西班牙、
印第安、俄羅斯風格。
在俄國,斧子的作用很重要,
使用斧子可以造出整棟房子,
也可以雕出一把湯勺。
費欽使用斧子家學淵源。
他的父親當年開木工作坊,
曾為東正教教堂建造天花板,
用木雕裝飾出華美的拱頂。
在父親的作坊里,
費欽受到了完整的木工訓練。
他13歲時設(shè)計的一個神龕
曾得到十個盧布報酬。
1979年12月31日,
這一建筑被列為美國國家
歷史建筑遺址。
1981年開始,
她女兒伊娃在此成立了
研究所,以紀念父親,
并向游客開放了部分房間。
2002年伊娃去世后,
她的女兒和女婿將房產(chǎn)賣給了
達奧斯藝術(shù)博物館基金會,
博物館就此成立。
時間總無情, 1955年10月5日,
費欽在美國洛杉磯與世長辭。
臨終前,他囑咐唯一的親人
——曾經(jīng)的“小寶貝”伊雅,
將留在俄羅斯的作品捐贈給政府,
并把自己的骨灰運回俄羅斯,
埋葬在家鄉(xiāng)喀山。
現(xiàn)在,他留世的作品很少,
很多都毀于戰(zhàn)爭和移民中,
或遺失在國際畫展中,
他后期的作品多存于私人手里。
費欽的大半生,
脫離民族,遠離故土,
如一面在風中停不下來的幡,
在異鄉(xiāng)美利堅走完了他的藝術(shù)之路,
在俄羅斯美術(shù)史甚至世界美術(shù)史上,
他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地位,
誰能不說這是一場浴火的涅磐之道?
來源:藝得油畫
歡迎中國美術(shù)家書法家藝術(shù)網(wǎng)!
- 上一條:春節(jié)將至,迎新納福山水畫為您奉上!
- 下一條:是誰影響了莫奈、塞尚和梵高